
(面对日益严重的文物盗卖,当地村民对于旅游者的心态变得也很复杂 作者:智障)
灵泉村现状
“灵泉村,没落的文明该如何重生”——一个当地记者对于灵泉村现状的思考
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很难想象,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,竟然还保留有如此的城墙。多年来的风吹日晒,已让眼前的城墙显得很是破败。村里面走时,我们看到,如今的灵泉村,已是新房与老房混杂在一起,因村子发展需要,有部分村民迁出了老村子,在不远处建起了新村。村子的巷道里,一头牛在悠闲地散步,见到生人来访,还朝我们走了过来。
村里的石雕,随处可见。在门口、在院内、在路边、有的还被封在墙里。有拴马桩、有门墩、有础石;其造型有狮子、人、猴。老房子虽然已越来越少,但这些石雕还一直保留着。村南门内有一古庙,青石护栏,青石旗杆,青石浮雕,还有一块康熙年间修建城门时立的青石碑文。可惜护栏上的雕像已全被砸毁。看着眼前缺了头的狮子,我们不禁想到:古老的文明,就这样被毁灭了。
行走在灵泉村,我们一次次按下快门,希望可以用镜头记录下灵泉村的文明。眼前丰富的建筑文化,融合了民族历史、宗教文化、甚至人们的饮食习惯等。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,灵泉村古老的民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变迁。但由于大多数民居为砖木结构,自然损毁和老化比较严重,随着经济的发展,村里部分老房被拆除,改建成新式的建筑,使原有的历史文明文化载体被拆解得支离破碎。

(村中的栓马柱,多已经集中保护起来 作者:佚名)
采访过程中,有村民说:“韩城的党家村和灵泉村差不多,由于得到各方重视、资金支持,得以重生,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,给周边百姓带来经济收益。而灵泉村却变成这样,大家很不解。”很多人都在呼吁,要好好保护这里的一砖一石。否则,若干年后,这些古老的文明将被破坏殆尽。但如何能让这个曾经辉煌一时、名扬渭北地区的古村落得以重生,再现昔日辉煌,才是今天我们应该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。而尤其迫切值得重视的是,近年来,一些不法之徒早已对这里的文物垂涎三尺,他们打着收购古物的幌子,能便宜买的就顺手牵羊“买”走,万一主家不卖,就踩点盗窃。村关帝庙栏板石柱上的八个动物头十几年前就被盗贼全部敲掉,前几天公安机关侦破了大荔几名不法之徒盗窃村中门墩石雕案件。如何维护保护好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贝,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研究与重视。
(部分文字来源:渭南日报)
合阳历史
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三年(537),华州刺史王罴在此筑城,至今已1450多年。隋文帝开皇十六年(596),县治由故城迁于此地后,历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至今,为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中心。
封建王朝至民国时期,县城变化仅局限于城廓之内。城廓占地近2平方公里,有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条街道。东街店铺集中,商业较为繁荣。城区中央有钟楼,建于明洪武七年(1374)。县署坐北向南,位于钟楼西侧,内设县丞署、主簿署、典史署、仓库及牢狱。钟楼东侧为里长所。城内庙宇星罗棋布:东街有元圣(伊尹)祠、关帝庙、城隍庙;西街有光国寺、四圣后庙;北街有火神庙、三仁祠;南街有八蜡庙、娘娘庙;西门外有文昌祠、寿圣寺;北门外有泰山庙;城东南隅有魁星楼,与城中南侧的文庙相对应。居民聚居后地巷、张家巷、洞子巷、学巷等40条巷道。蒋家巷有基督教会。民国时,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位于东街,陕西最早的县立中学之一——合阳中学建于城东北隅原太清观遗址。全县仅一“民生工厂”位于南门口西侧,东临官池,规模甚小,经营惨淡。

(合阳的地貌,素有“一山一滩川,二沟六分原”之称 作者:路萍)
合阳地理环境
全县呈阶梯地形,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,海拔在342-1543.2米之间,南北长41.8公里,东西宽35。 6公里,总面积1341.46平方公里。其中耕地面积93.2万亩。地貌类型依次为河谷阶地、黄土台塬和低中山。在总面积中,塬面占65.6%,沟壑18.2%,素有“一山一滩川,二沟六分原”之称。
合阳民间工艺
合阳民间的剪纸、刺绣、雕刻、面花、泥塑、纸塑、木蕊画等艺术世代相传,至今盛行。
木蕊画
合阳黄河工艺美术厂王国声(新池乡张家庄人),采用不同木质和不同木纹的刨花片(木蕊),经着色、剪贴、拼集,在木面、绒面或粉刷版面上粘贴出富有立体感的人物、山水、花卉、翎毛、虫鱼、禽兽等画面,情态逼真,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。可制成条幅、横幅、插屏,也可直接饰于立柜、台桌等家具之上,为大厅、客室和卧室的装饰品。
(合阳民间工艺——面花 作者:佚名)
面花
俗称“花馍”,属面塑艺术。种类有婚礼花馍、丧礼花馍、寿诞花馍、节日花馍。它以普通面粉为芯,特等面粉为皮,借用针、梳、刀、剪等工具,靠捏、剪、修、缀而成。相传,它是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的产物,也是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。合阳民间普遍盛行,尤以路井、独店、新池、黑池、东王、甘井等地面花为佳。
纸塑窗花
也叫“出花”(突出纸面z意),又叫“人相”(因其造形与线戏木偶人物相似)。其图样有花草虫鱼、飞禽走兽、“生辰十二相”等,而以戏剧人物为主。农村巧妇边思边做,用白布包缝人物头型,绘以眉目,施以粉黛;用各色绸绒、铝箔及蜡光、皱纹纸等剪贴人物装束。同一窗子所贴人物相配成套,一般在中心几个窗格里贴折子戏,四周的格子里贴花鸟虫鱼、“吉祥图”等。
刺绣
俗称“绣花”、“扎花”。合阳刺绣以县东南的马家庄、黑池和县东北的同家庄、百良等乡最为活跃。一般女孩子十三、四乡时,即开始学习绣花。刺绣时,在绷于撑子的绸缎布料上描绘或剪贴图样,依图案选用“长针绣”、“短针绣”、“直纹绣”等不同绣法。用于服饰的多绣以飞禽走兽和花卉;用于寿服、屏风、桌裙、搭椅、旗帜等,常绣以“麒麟送子”、“福禄寿三星”、“狮子滚绣球”、“百鸟朝凤”、“龙凤呈祥”、“海水朝阳”等;送葬轿车幔绣以“八仙过海”、“福寿图”等;屏幛绣以“双凤朝阳”、“二龙戏珠”、“凤打牡丹”等;老人寿被面绣以“鹿鹤同春”、“二十四孝”等,工艺精细,色彩相宜,造型优美。